大理寺是什么机构(宋代大理寺是什么机构)

乎语百科 216 0
“大理寺”是一个审判机构,为什么被称为“寺”?

一、?我们大家都知道,大理寺对于这个名字都是特别熟悉的,不是朝廷大官犯了错误被关押的地方,不管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我们的书籍中都可以看到,但是大理寺这个名字的来历大家都不知道认识仅是根据这个表面的字眼来知道这个大理寺其实就是一个关押犯人的地方。

二、?大理寺是古代的官署名,它的作用就像今天的高级法院一样负责审理大的案情对是能够有实权所在的,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了,不过当时叫做廷尉,在北齐的时候把这个名字改成为大理寺至今也用到清朝,那么大理寺为什么叫寺呢?唐朝大理寺所断之爱都必须报刑部之后再批准,明代的时候把刑部督察院大理寺称为三法司,清代的时候大理寺改名为大理院毕言传到民国时期,其实寺就是朝廷的意思,比以前古代的人把是关押犯人的地方也叫做大理市。

三、?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他就看中了大理石的作用,任命李氏鲁为首任大理寺官卿正五品,少卿从五品担任左右丞相的官员,明朝又对大理寺的官职进行了升级,大理寺清原油五品的分为正三品,少卿最少在四品所以恰好的说明朱元璋对大理寺作用的肯定。

对于大理寺来说,公平公正的审理办案是官员的职责,随着关圆的腐败,在大理寺也会出现一些冤案错案,所以在一些史料的记载中有朝廷对于大理寺的人选是特别慎重的,凡是担任大理寺职务的人必须要有卓越的能力挑选官员的时候都是从堂上精挑细选的。

太常寺,大理寺是什么机关

太常寺

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汉景帝六年 (公元前151年)改称太常(《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以后改称太常寺、太常礼乐官等。《隋书·百官志》:“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历代大体相同。太常的主管官员称太常卿。太常卿下属职官与音乐密切相关的为太常博士,协律都尉(校尉),太乐署的令、丞,以及汉以后建置的鼓吹署令、丞,清商署(部)的令或丞等。与礼乐仪制有关的官员为太常博士,或称太乐祭酒、太乐博士。兼及乐制和历算的官员。视地位高低称协律都尉(校尉)、协律中郎将、协律郎、雅乐部、钟律令、钟律郎等。其中的协律都尉、钟律令常常就是太乐令。太常所属个署、局、部的分并关系,因朝代和主管 。

太常寺 卿 少卿 丞各一人 博士四人 主簿、协律郎、奉礼郎、太祝各一人卿掌礼乐、郊庙、社稷、坛壝、陵寝之事,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礼之名有五:曰吉礼,曰宾礼,曰军礼,曰嘉礼,曰凶礼。皆掌其制度仪式。祭祀有大祠,有小祠。其牺牲、币玉、酒醴、荐献、器服各辨其等;掌乐律、乐舞、乐章以定宫架、特架之制,祭祀享则分乐而序之。凡亲祠及四孟月朝献景灵宫、郊祀告享太庙,掌赞相礼仪升降之节。岁时朝拜陵寝,则视法式辨具以授祠官。凡祠事,差官、卜日、斋戒皆检举以闻。初献用执政官,则卿为终献用卿,则少卿为亚献;博士为终献;阙则以次互摄。郊祀已,颁御札则撰仪以进。宫架、鼓吹、警场,率前期按阅即习。馀祀及朝会、宴享、上寿、封册之仪物亦如之。若礼乐有所损益,及祀典、神祀、爵号与封袭、继嗣之事当考定者,拟上于礼部。凡太医之政令,以时颁行。

太常寺一般设有: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上。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总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诸祠庙等署,少卿为之贰。凡大礼,则赞引;有司摄事,则为亚献;三公行园陵,则为副;大祭祀,省牲、器,则谒者为之导;小祀及公卿嘉礼,命谒者赞相。凡巡幸、出师、克获,皆择日告太庙。凡藏大享之器服,有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应及伐国所获之宝,禘祫则陈于庙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服;三曰乐县院,藏六乐之器;四曰神厨院,藏御廪及诸器官奴婢。初,有衣冠署,令,正八品上;贞观元年,署废。高宗即位,改治礼郎曰奉礼郎,以避帝名;龙朔二年,改太常寺曰奉常寺,九寺卿皆曰正卿,少卿曰大夫。武后光宅元年,复改太常寺曰司常寺。

丞二人,从五品下。掌判寺事。凡享太庙,则修七祀于西门之内。主簿二人,从七品上。

博士四人,从七品上。掌辨五礼;按王公、三品以上功过善恶为之谥;大礼,则赞卿导引。

太祝六人,正九品上。掌出纳神主,祭祀则跪读祝文;卿省牲则循牲告充,牵以授太官。

奉礼郎二人,从九品上。掌君臣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宗庙则设皇帝位于庭,九庙子孙列焉,昭、穆异位,去爵从齿。凡樽、彝、勺、幂、篚、坫、簠、簋、登,钘、笾、豆,皆辨其位。凡祭祀、朝会,在位拜跪之节,皆赞导之。公卿巡行诸陵,则主其威仪鼓吹,而相其礼。

协律郎二人,正八品上。掌和律吕。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八寺录事品同。有礼院修撰、检讨官各一人,府十一人,史二十三人,谒者十人,赞引二十人,赞者四人,祝史六人,赞者十六人。太常寺、礼院礼生各三十五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

△两京郊社署

令各一人,从七品下;丞各一人,从八品上。令掌五郊、社稷、明堂之位,与奉礼郎设樽、罍、篚、幂,而太官令实之。立燎坛,积柴。合朔有变,则巡察四门,以俟变过,明则罢。有府二人,史四人,典事五人,掌固五人,门仆八人,斋郎百一十人。斋郎掌供郊庙之役。太庙九室,室有长三人,以主樽、罍、篚、幂、锁钥,又有罍洗二人;郊坛有掌坐二十四人,以主神御之物。皆礼部奏补。凡室长十年、掌座十二年,皆授官。祭飨而员少,兼取三馆学生,皆绛衣绛帻。更一番者,户部下蠲符,岁一申考诸署所择者,太常以十月申解于礼部,如贡举法,帖《论语》及一大经。中第者录奏吏部注冬集散官,否者番上如初。六试而绌,授散官。唐初,以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官、左藏、乘黄、典厩、典客、上林、太仓、平准、常平、典牧、左尚、右尚为上署,钩盾、右藏、织染、掌冶为中署,珍羞、良酝、掌酝、守宫、武器、车府、司仪、崇玄、导官、甄官、河渠、弩坊、甲坊、舟楫、太卜、廪牺、中校、左校、右校为下署。

△太乐署

令二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乐正八人,从九品下。令掌调钟律,以供祭飨。凡习乐,立师以教,而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三等,以上礼部。十年大校,未成,则五年而校,以番上下。有故及不任供奉,则输资钱,以充伎衣乐器之用。散乐,闰月人出资钱百六十,长上者复繇役,音声人纳资者岁钱二千。博士教之,功多者为上第,功少者为中第,不勤者为下第,礼部覆之。十五年有五上考、七中考者,授散官,直本司,年满考少者,不叙。教长上弟子四考,难色二人、次难色二人业成者,进考,得难曲五十以上任供奉者为业成。习难色大部伎三年而成,次部二年而成,易色小部伎一年而成,皆入等第三为业成。业成、行修谨者,为助教;博士缺,以次补之。长上及别教未得十曲,给资三之一;不成者隶鼓吹署。习大小横吹,难色四番而成,易色三番而成;不成者,博士有谪。内教博士及弟子长教者,给资钱而留之。武德后,置内教坊于禁中。武后如意元年,改曰云韶府,以中官为使。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有音声博士、第一曹博士、第二曹博士。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自是不隶太常,以中官为教坊使。唐改太乐为乐正,有府三人,史六人,典事八人,掌固六人,文武二舞郎一百四十人,散乐三百八十二人,仗内散乐一千人,音声人一万二十七人。有别教院。开成三年,改法曲所处院曰仙韶院。

△鼓吹署

令二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下;乐正四人,从九品下。令掌鼓吹之节。合朔有变,则帅工人设五鼓于太社,执麾旒于四门之塾,置龙床,有变则举麾击鼓,变复而止。马射,设

宋代大理寺是什么机构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从司法系统看,北宋前期有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和审刑院。大理寺是审判机构,负责详断各地奏报案件。

“大理寺”是一个审判机构,为何被叫做“寺”呢?

在中国古代,审判机构和负责人经过了不断的发展,今天我们就给大家梳理一下。

在中国古代,审判重大案件的机构,其实早在秦朝和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当时的官职叫做廷尉,“大理寺”这个机构第一次诞生,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时代,随后这个称呼被历朝历代所沿用。那么为什么一个审判机构,要被叫做“大理寺”这么一个古怪的名字呢?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大理的一家寺院呢。

实际上,在古代“寺”的意思和“廷”类似,古代的官署本就有很多被称为“寺”,比如光禄寺,太仆寺等。隋朝之后就沿用了“大理寺”的名字。“大理”两个字的意思是掌管刑狱之人。大理寺在中国一直沿用了1400多年,直到清光绪的时候才改为了大理院。

在中国古代,大理寺的位置举足轻重,是当时最高的审判机构,许多大案要案必须通过大理寺的审判,然后上报刑部核准才能定案。比如著名的狄仁杰,他就曾在唐朝武则天统治的时代长期担任大理寺卿,解决了许多大案要案,颇受武则天的信任。

然而,这样大权在握的地方,势必容易滋生腐败,而且必须要有能力的人担当才可以。大理寺卿的官阶并不高,归属刑部管辖,但大理寺却是国家最后一道审判的关口,能否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大理寺是最后一道防线。

一个重要的史实时,明朝中期的大理寺卿十分平庸无能,导致当时出现了许多冤假错案,当时担任大理寺卿的官员们甚至对于明朝的法律都一窍不通,判案全凭己的主观看法,要不就屈打成招,成为了明朝中期的一个很大的污点。

当然,历史上也有不少杰出的大理寺卿,比如宋朝的虞谦、吕升等人。

明朝中期以后,大理寺的地位逐渐衰落,审判权力逐渐被刑部其他部门瓜分,大理寺剩下的就只剩下核阅案卷,到了清朝末年,大理寺这个称呼就彻底消失了。

标签: # 大理寺是什么机构(宋代大理寺是什么机构)

留言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